很長一段期間,我以為志賀直哉死於自殺、疾病或是貧困.
因同時代的日本作家,有不少人切腹、投水、肺癆和潦倒,故私自認定此人亦然.
最初知道志賀這個人,起於遠流出版了一系列的世界文學名著,中有一本《暗夜行路》為其所著.
故事講述了一個男人,他不是父親的兒子,而是外祖父與母親亂倫而生,他為此感到痛苦.長大結婚後,妻子不小心跟表哥有了一夜情,男人想原諒又想殺了妻子,於是便分開,後來生病臥床,妻子來探望他.
咦?就這樣結束了.
雖然志賀擁有「小說之神」美譽.
但對於年幼的我,沒辦法理解這個故事,只覺得主角煩惱纏身,最後也不知是死是活,沒頭沒尾的,不知道在講什麼.
放下書,再也沒想起.
●
十多年後,我為了研究日式建築,除了城墎神社以外,更想了解平民的起居,查找資料的過程中,翻閱到一本《日本文豪的家》.
正好裡面有介紹志賀直哉的家.
根據平面圖,以及google上的照片,我在腦海中建構出一個個房間,馳騁想像,遊走其間.
但是來到了【子供の寝室 直哉の居間】,因為以下對於窗戶的敘述,我產生了疑惑.
「窓は外側が桟がはめ込みになったガラス障子、中間を板戸、内側を障子にし、風雨や防寒に配慮した造りです。」(不負責任翻譯:窗戶的外側,骨架上鑲嵌玻璃,中間是板戸,內側是紙窗,考量到風雨和防寒所建置.)
這段文字讓我以為窗戶有三層,但搭配照片來看,好像不是這麼回事.
再試圖用一般性的日式建築推測,最外側應該是木板,內側是紙窗,在紙窗的架構上部分鑲嵌幾塊玻璃.
但還是不對,不能解釋照片所呈現的樣貌.
思索良久,好奇心像雪球般越滾越大.
看來得去奈良一趟,實地勘察才能明白。
●
冬日午後,從車站出來後,往東行走約一個小時,爬上緩坡,接近森林的邊界,
太陽偏西,占地寬廣的宅邸,我沿著長長的土牆繞了半圈,才抵達正門.
志賀直哉自行設計,委託京都的数寄屋(融合了茶室風格的房屋)工匠下島松之助建造.加入中式與西式的時尚.新居落成後,在此完成了《暗夜行路》.
我在玄關脫下鞋子,買票後拾級而上,二樓是書齋與客間(起居室).
隨筆《我的書房》中,志賀說自己年輕時不喜歡太明亮的光線,比較喜歡一樓面北的書房,但年紀大了怕冷,最後還是選擇了二樓面南的書房.
回到一樓,沿著走廊逐一參觀,屋子的結構像個U字型,中央是中庭花園,有踏石引路,U字型頂端有個小門,再往外走是個大庭園,有西式風格的草坪和一個小泳池,再拐一個彎可看到日式的池塘與碎石路徑.庭院花木扶疏,還有石桌椅可供休憩.
這個家有同時擁有傳統的茶室,以及玻璃天窗的日光室.
茶室有床之間(龕壁)及畫軸掛幅,沒什麼裝飾可說是樸素,如茶道所追求的,往外望去便是日式中庭;日光室寬闊,擺放許多桌椅,有大片玻璃,在文人們熱烈討論時,可面對平坦的院子心胸也為之開闊.
志賀交遊廣闊,家中能同時接待不同背景的人物.
●
正如吸引我來此之理由,這個家最有特色之處是窗戶.
每個房間的窗戶都不一樣,甚至同一個房間同一面牆上的窗戶,樣式也有所變化.一般而言,同一個房間的窗戶樣式會一樣,整棟房子中功能相近的房間窗戶會是一樣的.這跟我以往參觀的建築,有很大的差別.
建在春日山腳下,在二樓的起居間可遠眺若草山,在冬日的祭典,一整排的透明玻璃窗,能觀看燒山時的一片赤紅,與盛大燦爛的煙火.
在二樓走廊的往下開的窗,雨遮,這裡沒有玻璃或紙窗,感覺可以悄悄打開一些,往外窺伺今天來的訪客是誰.
茶室為求實現茶道的「和、敬、清、寂」之宗旨,盡量不設多於之物.龕壁旁有一扇「下地窗」,它顯露出土牆內部的竹編織部,表示樸素.面對中庭的拉門外,用彎曲奇木做了一道土牆,上面也做了一個下地窗,特別有趣.
日光室對外,拉門的高低大小有變化,鑲嵌玻璃的天窗,逢拂曉或晚間,感受日月運行的變化.注意轉角的洗手槽,這邊的窗戶風格有所變化,採用竹條格柵.
我反覆走動,終於明瞭這些窗戶之所以相異甚大,卻又不顯突兀,是考量了外面的景觀,除了本身的實用性,也配合做了情景交融.
●
終於可以解謎了,我從日光室轉角,往裡走進家人生活起居之處,這邊設了一個需要彎腰的小門(沒設在茶室),大概是為了保護隱私吧.
來到那間讓我困惑的房間,還沒來得及研究那扇讓我困惑的窗(下圖左),馬上又產生了一個疑問:「為什麼面牆的那面窗(下圖右)要安上玻璃?外面緊鄰圍牆,看不到任何景觀啊?」
總之,先來研究左邊,面對庭園的窗戶.
走近一看,眼見為實,原來這面窗戶有兩層,外側是玻璃,內側是紙窗,紙窗上的幾塊是換上了玻璃.
因為文字解釋不清,加上有別於一般的樣式,我才會感到迷惑.獲得答案真令人喜悅.
再來看看右邊面對圍牆的窗戶,這面玻璃裝得有點低,一般來說,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跪坐的人能看到外面的風景,又不會讓外頭的人窺探自己的屋內.
可是外面就是牆能擋住行人的視線.
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呢?
然後我想這是孩子們的房間,睡覺時會鋪床在榻榻米上.
所以我也躺下來了.
原來在這樣的超低視角,房間和土牆之間的窄道,從透明的玻璃往外望去,可看到細長的藍天.
面對一成不變的牆壁,令人視線受阻,一般可能會將窗戶設計成完全看不到外面,減少壓迫感.但志賀在紙窗較低之處,鑲上兩塊透明玻璃,抓住屋與土牆之間,留存的自由天空.
原本無聊的景觀,換個角度來看,即可發現樂趣.
●
一解心中之謎後,我雀躍步入裏庭.這裡種植了很多植物花草.
▲各種花草植物
▲冬天的柿子
仔細研究,發現這個家的動線,走不同的門,可到達不同風格的房間與庭園.
▲中門
▲通往茶室,辦茶會時走這條路.
▲通往裏庭,從西洋風格的日光室到達草坪
在離開之前,因對對於地基很好奇,便彎下腰去看,可能我奇怪的姿勢引起別人的注意,有三個日本人也走了過來,我以為會被罵(偏離主要路徑),結過這三個人也跟著趴下來看.
▲地基
▲從庭院看見的屋簷
走出大門,直走右轉,踏上「ささやきの小徑」(耳語小徑),爬了一段緩坡,便到達了春日大社附近.
▲路標
▲ささやきの小徑
▲一走出小徑,就有鹿在等我,搶客人是嗎?(笑)
▲往左轉邊到春日大社
志賀居住的環境愜意,遠離東京,周圍曾住了許多好友,離著名景點春日大社和奈良公園很近,建議可以順道參觀.
建築物是死的,但在參觀的過程中,猜測設計的用意,體會生活其中的想法,彷彿與志賀有幾分心靈相通,十分有趣.能住在這樣的房子裏,感覺會很幸福.
(上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