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4月8日 星期日

[草稿]岩崎邸庭園之旅


「人在兩種情況下可以賺大錢,一個是國家滅亡的時候,一個是國家建立的時候.」

由岩崎家族所創辦的三菱集團,很好地抓住了這兩種機會,經歷過幕府垮台、二戰投降,也適逢明治維新、戰後經濟奇蹟.從一開始的官商勾結,到後來的獨佔壟斷,如今已躍為日本財團之首.


富可敵國這個成語,對於一般人來說只是個形容詞,但是這座旧岩崎邸庭園,度過百年歲月的洗禮,歷經戰爭的砲火,以及政權的更迭,其所餘留之一角,仍展現了令人瞠目的財富.

▲洋館玄關

▲撞球室


▲洋館後方



▲和館與洋館相連

▲和館

▲廣大庭園

房間上的壁紙是金箔打造(引用自網站)

▲隔壁房間有不同紋樣的壁紙(引用自網站)

▲介紹金箔壁紙的專書

大正初期的平面圖,佔地約一萬五千坪(引用自日本近代建築

如今縮簡後仍相當遼闊







三菱商會的創辦人岩崎彌太郎,出生於土佐藩相當貧窮的家庭,在獄中習得算數之術,出獄後提出改善生產力的方案,被提升為下級官吏.當小小的長州戰勝幕府聯軍後,土佐藩認為政治風向改變,便派後藤象二郎與阪本龍馬接觸,彌太郎支援海援隊購買蒸汽船和彈藥.

明治維新後,政府禁止地方諸侯經營事業,土佐藩成立九十九商社,後改稱三菱商會,三菱的商標為土佐藩主山内家的三葉柏紋,和岩崎家的三階菱紋結合.

三菱商標(引用自網站

彌太郎利用最初的3隻藩船,開始經營開始經營海運(後發展為日本郵船)和商貿(後發展為三菱商事)等業務。

新政府上台後打算統一全國貨幣,各地諸侯發行的藩札將進行買回,彌太郎從高官那得知內線消息,搶先收購,藉此獲得巨大利益.明治七年出兵台灣,十年爆發西南戰爭,三菱提供船隻作為軍事運輸,逐漸發展,獨佔海運.

彌太郎死去後由弟弟彌之助繼承,開始經營重工業與銀行,彌太郎長男久彌繼任後,繼續擴大版圖.第四代社長小彌太就任後,發生滿洲事變,二戰期間的軍事需求極大,讓三菱的事業也飛速成長.

日本戰敗後聯合國要求財閥解體,三菱被分成數個子公司在不同領域發展,隨著美國的政策變化,這些公司開始互相合作,成為一個有「三菱」為共名的集團.
三菱公司名下有許多公司,但沒有一家叫做「三菱」的公司。


雖然沒有明確的定義,但以董事長和總裁所舉辦的「週五會議」為例,有27家企業.在三菱公共事務委員會中開展合作公關活動的,約40家公司。在三菱官網搜尋,約有六百多家公司.

三菱的會員會社(引用自網站

從各個層面來看,三菱集團依然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活.





除了財力的展現,旧岩崎邸庭園也見證了時代的轉變.

明治維新後,新政府改革產業與制度,聘請許多外國人做指導,引進許多歐美制度來建設國家,當然,建築物的改變也是不可避免的.

明治29年(西元1896年),創立三菱的岩崎家本邸竣工,由英國建築師孔德設計.孔德受明治政府招聘來到日本,建造了親王宮邸,日本人才開始居住在歐式住宅.後來他陸陸續續建造了許多宅邸,對日本近代住宅有相當大的影響力.西洋的生活方式從這裡慢慢展開.

征服一個國家很容易,要改變人民的生活方式卻很困難.試想跪坐拿筷子吃飯的日本人,今後改為坐在椅子上拿刀叉吃飯,看似簡單卻是非常大的挑戰.

旧岩崎邸庭園」屬於「和洋併置宅邸」,西洋與和式風格的建築並立,跟後來發展成「和洋折衷」的建物不同.洋館和撞球室是招待賓客之處,和館才是平常生活的地方,這種風格也反映出了日本的文化.

▲宅邸平面圖(引用自日本近代建築






洋館的雕廊畫棟令人驚嘆,轉角到和館參觀時,不免覺得它太過樸素.但這裡就表現出日本人「我不但有錢還很有品味,但我不會告訴你,你要自己發現」的心態.像是製作走廊天花板的木材,並不是一片片拼接的,是無縫單板,想想看這要多高大的樹,才能切出這麼一塊板子來.

▲通往和館的走廊天花板(引用自網路






身為建築史學家,同時也是建築師的藤森照信,在著作建築為何是這樣中曾提到.

在明治時期,為何日本人可以無所謂地在傳統的和館一旁,並排地蓋起新式洋館,平心靜氣地膽敢做出這種與全世界相異的案例呢? 答案就是,日本的建築形式不是跟著時代,而是跟著用途來思考的吧。

除了從事建築相關工作的人之外,幾乎所有的日本人都不會發覺和洋併置是世界上不可思議的事情。如果參觀約書亞孔德設計的湯島岩崎久彌邸(明治二十九年竣工)的話,大規模和館的旁邊,並排著英國詹姆士一世時期樣式的洋館,還在它的一旁接續建造著瑞士小木屋樣式的撞球室。無論場所、或是成立的時期,彷彿是完全不同的三個樣式併置在一起,但是跑去參訪的老先生老太太們,都好像理所當然的眺望著。像那樣深層地思考樣式依循用途的想法,是根植在我們日本文化之中的。

說明了日本的實用主義,有用的話就拿來用.






在那動盪的年代,列強瓜分世界,搞殖民地弄租界.在佔領各國的同時,這些殖民者也為建築帶來新的樣貌.

當英國人取代葡萄牙、西班牙掌握了亞洲勢力後,這些人來此殖民,為了改善炎熱的環境,建造房子的時候,在歐洲壁式建築的外側,加蓋屋簷,做出半開放的戶外空間.

▲洋館二樓的寬闊陽台(引用自網路)

蓋一棟建築並不容易,花費數年時間大量金錢,經過多方考量與協商,所創造的的成果.

我行走其中,深深感受到各種意念的碰撞,在那時代人們注重的,需求的,渴望的,匯集成為這棟建築.每一條曲線樣式都在述說著故事,它們從哪來,在此落地生根,適應環境,茁壯成另一種樣貌。






#建築物真有趣,雖然我買不起房子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